年级组活动分上下午,负责牵头的大二班班长出于工作需要和管理方便,安排大一班上午活动、大二班和大三班下午活动。征求意见后,大家都表示同意。本班的L老师虽然面露不悦,可还是当面表示“好好好,我都行,没意见”。过后却和别班老师说出了自己的不满:“怎么上午组活动都是大一班啊?谁不想上早班,早点回家呀?”正好大一班的一个老师临时有事情,于是和L老师调换了时间,L老师心里才比较满意。
班级是幼儿园的一个小单位,就像家庭一样,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决定。班长是这个班级的核心,希望每一个决定都可以让所有人满意,打造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可这并不简单。有时候老师会直抒胸臆,亮出自己的立场和坚持;但有时候,老师表面上服从安排,内心却觉得不满意,甚至私下抱怨,造成了不和谐的氛围,增加了班组成员之间的误解。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诉案例中的这种情况呢?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下面是我在工作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
1.如何与年轻教师沟通
当年轻的老师内心有想法却不说时,大多是担心若提出自己的想法,班长或者别的老师可能会对自己有看法,他们会因为心存畏惧而不愿意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年轻教师是园所发展的新鲜血液,而轻松的氛围更易激发人的潜能和创意,从而产生更大的工作绩效。他们不说出自己的想法,主观能动性就可能得不到积极的发挥,锐意进取的精神也会逐渐消失,久而久之,就会觉得园所发展、班级发展和自己没有关系。针对这种情况,班长要放低姿态,真心帮助,拉近和年轻班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将心比心,年轻教师因为缺乏经验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他们最需要帮助、支持和鼓励的时候,班长及时伸出援手,时时处处想在前面、做在前面,用真心换真心才能促进班组成员间的和谐以及班级工作的顺利进行。
2.如何与老教师沟通
有的老教师因为工作时间很长,觉得自己对单位对同事都有所了解,如果说出和班长意见相左的话,班长会将工作开展不顺利的原因归结到自己的不配合上,所以遇事不愿意主动与班长沟通。也有的老教师处于职业倦怠期,认为没必要跟班长说很多,所以面对年长的班员,班长更要有适宜的工作方法和策略。
尊重老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是班长而傲气,凡事多谦虚请教,真诚虚心的态度会让老教师更容易接纳你。不要随意地指使老教师,多换位思考,让老教师充分感受到自己的经验和资历被尊重。
多用影响力,少用职位权力。老教师在园里有一定的资历,应多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这样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体现团队力量;另一方面,大家参与通过的决定,更利于执行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要多用授权式、参与式的口吻和老教师沟通,不能命令他们。
真诚赞赏。年长的教师在工作中有自身的闪光之处,作为班长要及时给与真诚的赞赏,也要多向园领导肯定其为班级所付出的努力。同时,要根据老教师的专长,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和责任,让他们从心底感觉自己是受重视的,他们自然会更积极、更乐意配合班长的工作。
提高自身能力。年长教师之所以不愿意与年轻班长沟通,归根结底还是怀疑班长是不是有真本领带好班级、做好工作。所以,年轻班长需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要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才能去要求别人。业务精湛,遇到问题才不会难倒你,老教师亦会对你刮目相看,有问题也会愿意积极沟通。
沟通时就事论事。作为班长,要积极且有效地沟通,一定要了解班员的真实想法,即使有意见也要当面说开,不能避重就轻、回避矛盾。当集体形成决议时,无论班长还是班员,都要自觉遵守、对照执行。
当前,越来越强调建立学习型的校园班组,强调团队合作精神,班组内部幼小的交流和沟通时前提。交流时要做到“情、真、意、切”
情:
工作中要处处留意班员的爱好,关注他们的想法和需要,设身处地地关爱班员。沟通的时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用真情协调沟通,促进班内不同性格、年龄的班员之间的友好合作,建立起双赢的合作关系。
真:
作为班长,起着承上启下的传递作用,一方面要准确、快速地传递园所精神和指示,向班员通报幼儿发展情况、面临的问题、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大家所关心的事情;另一方面,不搞一言堂,要增加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和班组成员共同交流、探讨班组建设工作,对合理化建议进行有效鼓励和奖励,用真心和诚意来推动班组管理工作。
意:
班长以身作则、不计得失、真诚付出是班员最好的榜样。班长要在自己示范引领的基础上,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使班员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有自豪感,对自己所完成的任务有成就感,从而乐意沟通交流、主动承担任务。
切:
这是一种对事业追求、对工作执着的表现。班组管理工作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容不得半点虚假。要把建设好班级的愿望和激情传递给班组成员,全体班级教师形成一股向上的力量,共同把班级管理好。
解决好与班级老师的相处问题,既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试金石,也是年轻班长的必修课。与年轻教师相处时要多伸援手,激发工作的热情;与年长教师相处时要真正尊重,真诚赞赏。只有真正理解他们,才能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孩子。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内容转载自公众号:学前教育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