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师出示地球仪并进行引导。
①引导幼儿观察地球仪上的江、河、湖、海、陆地、冰川等。
②请幼儿说说这些地方(江、河、湖、海、陆地、冰川等)生活了哪些动物和植物。
小结:人类和这些动物、植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
3.课堂活动:
(1)教师出示配套挂图并结合地球仪进行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详见教学资源)
(2)教师指导幼儿翻开幼儿用书第3页,引导幼儿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①指导他们观察画面,说说图中有些什么。
②教师向幼儿讲解更多关于自然资源的知识。(详见教学资源)
4.教师评价并总结。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领幼儿查阅更多关于地球和自然资源的资料,丰富幼儿的知识。
教学资源
地球的年龄目前估算为 45.5 亿年。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
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长 6378.137km ,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十分微小,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 1 米的地球仪,那么赤道半径仅仅比极半径长了大约 3 毫米,凭着人的肉眼是难以察觉出来的,因此在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它做成规则球体。
因为地球大致上是个球体,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一道道横竖交叉的线,叫做经纬线。竖向的是经线,横向的是纬线。最中间的一条纬线最长,这条纬线叫赤道。人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把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此外,人们还根据两条经线将地球划分为东、西两个半球。从东西方向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方向来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一切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会产生互相吸引的作用力。地球对其他物体的这种作用力叫做地心引力。因为这个地心引力的原因,人们不会掉到太空中去。
地球的大气是由 7 7%的氮,2 1%氧,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和水组成。大气中的氧气是地球上各种生命的保证,没有氧气就没有地球上的各种植物和动物。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海洋,所以从太空中远远望去,地球上大部分是蓝色的,剩下的绿色和黄色部分为陆地。人们根据海洋所在的位置将它分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这四大洋,根据陆地所在的位置将它分为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这七大洲。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动物、森林、草场等生物资源,煤矿、铁矿、铜矿、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耕地、建筑用地等土地资源,江河、湖泊、海洋等水资源,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等。它们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又是社会生产的原、燃料来源和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与场所。这些资源中有些是使用或消耗后就会不断减少,不可再生的。如:矿产资源中的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其成矿周期往往以数百万年计算;对这类自然资源,人们应尽可能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有些可再生的资源,如:生物资源中的森林、草地等,这类资源可生长繁殖,但是更新速度受繁殖能力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所以,人们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有资料表明:自 1 8 6 0 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 0.6 摄氏度,最暖的 13 个年份均出现在 1983 年以后。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 亿,而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 2.11 亿。目前世界上约有 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 30 年内,全球 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 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1970 年 4 月 22 日,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人们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自发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在这一天,全美国有 10000 所中小学,2000 所高等院校和 2000 个社区及各大团体共计 2000 多万人走上街头。人们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画、图表,高喊着保护环境的口号,举行游行、集会和演讲,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这次规模盛大的活动,震撼朝野,促使美国政府于 7 0年代初通过了水污染控制法和清洁大气法的修正案,并成立了美国环保局。从此,美国民间组织提议把 4 月 22 日定为“地球日”,它的影响随着环境保护的发展而日趋扩大并超过了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目前,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