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房子不一样
(幼儿用书第24~25页)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少数民族的房子,了解他们的居住环境。
2.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活动准备
歌曲《爱我中华》,播放设备,民族娃娃线稿人手一份,彩笔,一些少数民族的房子的照片,幼儿用书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请幼儿模仿自己喜欢的民族的舞蹈动作。
2.集体活动:
(1)教师:你们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他们的服装有什么特点?
(2)教师:小朋友,你们家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从房子的外形以及周围的环境来描述)
(3)教师:小朋友,少数民族不仅服饰很有特点,他们住的房子也和我们不同,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教师引导幼儿翻开幼儿用书第24~25页,引导幼儿认识这些少数民族的房子。
①蒙古包: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的可容纳600多人,小的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按照圆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搭好后,人们在包内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
②傣族竹楼: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材料修建而成的。傣族居住的竹楼,一楼一底。由于当地高温多雨,人们为避湿求凉,所以住在上面一层的楼里,而下面的底用来堆放杂物,饲养家畜家禽,安装脚碓和织布机等。底室一般不筑墙设壁,只在院子外面设栅栏或院墙,防止别家牲畜入院。
③壮族干栏式木楼: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清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干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放置有神龛。
④布依族石板房: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布依族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⑤藏族碉房: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一带,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
⑥苗族吊脚楼: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现多以改为瓦顶。
3.游戏活动:
教师事先在活动室四周摆放竹楼、蒙古包等各种民居的图片,然后给每名幼儿分发一张民族娃娃线稿,请幼儿进行涂色。待幼儿完成后,请他们把这些“民族娃娃”送回“家”(放在相应的房屋图片旁边)。
4.教师评价并总结。
活动延伸
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民族文化村”,鼓励他们参加民族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