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校手机端
【表征教研】教师到底如何能做让儿童表征更有价值和意义?
首页> 幼教妙招 > 详情内容

走进如今的幼儿园,走廊、教室墙面几乎被孩子们的涂画、手工作品铺满。为了这些 “表征痕迹”,老师们常常牺牲午休记录,连孩子们的游戏时间也被 “画一画” 挤占。《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强调表征的重要性,但当它变成应付检查的 “任务”,就背离了教育初衷。今天我们就聊聊,如何让表征回归孩子的自我表达,真正发挥价值。

 

01、孩子的 “表征” 到底是什么?

 

很多老师觉得 “表征就是画画记录”,其实这是对表征的窄化理解。表征是幼儿思维内化的过程,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事物表达出来的行为。《评估指南》明确提到,表征包括绘画、讲述等多种形式,核心是展现幼儿的真实想法与体验。

 

简单说,小班孩子看到蝴蝶后模仿扇翅膀的动作是表征,中班孩子用积木搭出 “家” 是表征,大班孩子用符号记下 “今天植物浇了水” 也是表征。这些行为背后,藏着孩子的认知水平、情绪状态和创造力,是老师读懂孩子的 “密码”。

 

 

02、打破局限:绘画从来不是唯一的表征方式

 

“每次游戏后都要画,孩子都怕了”,这是很多老师的共鸣。其实表征有 7 种常见形式,可根据孩子特点灵活选择:

 

 

某幼儿园的 “元素便笺” 做法很实用:给孩子提供小纸片,可随时用简单符号、图画记录趣事,没有固定次数要求,既尊重自主意愿,又减轻师生负担。

 

 

 

03、影响幼儿主动学习的因素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手部发育、思维水平不同,表征方式必须 “量身定制”:

 

1. 小班(3-4 岁):动作优先,符号辅助
  • 特点
    小肌肉群没发育好,握笔困难,喜欢用身体表达
  • 适宜方式
    肢体动作 + 简单涂鸦 + 录音
  • 案例
    观察小草后,让孩子用 “弯腰” 动作模仿小草摇晃,再用蜡笔涂画 “小草的颜色”,老师用录音记下孩子的话:“小草喝了水,站得直直的”。
     
2. 中班(4-5 岁):作品为主,语言补充
  • 特点
    能关注细节,会用替代物,语言能力增强
  • 适宜方式
    建构作品 + 角色扮演 + 游戏画册
  • 案例
    建构区搭建后,让孩子指着作品说 “这是大桥,汽车从这里过”,老师帮忙简单记录,或鼓励画 “游戏连环画” 记录搭建过程。
     
3. 大班(5-6 岁):符号表征,合作表达
  • 特点
    抽象思维萌芽,会用符号、数字,能合作
  • 适宜方式
    图示记录 + 日历故事 + 合作表征
  • 案例
    用太阳表示晴天,竖线表示浇水,制作 “植物观察日历”;几人一组画 “植树节绘本”,分工画场景、写对话。

 

04、教师这样做:让表征从 “任务” 变 “成长契机”

 

老师的支持是表征有价值的关键,做好这 3 步就够了:

 

1. 先搭好 “支持环境”:材料 + 时间要给足
  • 材料投放分层
    小班放蜡笔、手指颜料、录音笔;大班加卡纸、记号笔、数字贴纸。角色区可放 “菜单模板”,建构区备 “设计草图纸”。
  • 留足自主时间
    不强迫 “游戏后必须表征”,可在区域活动中随时进行。比如孩子在 “小餐厅” 游戏时,自然萌发做菜单的需求,再提供材料支持。
     
2. 倾听要 “走心”:不做 “流水账记录员”
  • 用开放式提问引导
    不说 “你画的是什么”,而问 “你画的这个圈圈代表什么呀?”“当时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
  • 记录抓重点
    不用逐字记,可记关键词 + 简单符号。比如孩子说 “小鸟飞走了,我有点难过”,可记 “鸟飞 +哭脸”。
     
3. 让表征 “活起来”:做好后续互动
  • 组织分享环节
    每天留 10 分钟,让孩子展示作品、讲背后的故事,同伴间能互相学习表征方式。
  • 链接后续活动
    从表征中找教育契机,比如孩子画 “鱼缸里的鱼少了”,可引导讨论 “鱼为什么会死”,开展养鱼探究活动。

就像一位老师发现,孩子在 “小餐厅” 做菜单后,还自发记录 “卖出的食物数量”,于是顺势引导学习简单计数 —— 这才是表征的真正价值:让孩子在表达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表征不是 “贴在墙上的作品”,而是孩子成长的 “看得见的痕迹”。当我们放下 “必须画出来、必须贴上墙” 的执念,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用多元方式接纳他们的表达,表征就会从应付检查的 “任务”,变成孩子愿意参与的 “自我对话”。

毕竟,教育的本质不是留下痕迹,而是读懂孩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