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对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民谣感兴趣。
2.学念儿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
3.知道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活动准备
1.事先让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2.地球仪。
3.配套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教师:小朋友,你们听过“二十四节气”吗?哪些小朋友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过相关资料呢?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请幼儿分享自己查阅的相关信息)
教师拿出地球仪,说:我们中国处于地球的北半球,大部分的地区四季分明。所以,在春秋时代,人们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季节变换的时间,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一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小朋友们想认识和了解这些节气吗?让我们从一首《二十四节气民谣》里来了解吧!
2.播放课件,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1)让幼儿欣赏画面,并说说图上分别是什么季节。
(2)教师分季节进行介绍:
春天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天的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天的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天的节气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播放配套课件,欣赏节气民谣。
(4)理解每个节气的大致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我国的农历推算的。
立春是春季的开始,立春一到,我们会明显地感觉到太阳暖和多了。
雨水到了,雨量开始增多,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雨水之后,阳光温和、细雨飘飘,我们会明显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惊蛰表示春雷开始震响,各种冬眠的动物开始慢慢苏醒了,这个时候,气温和地温都上升得比较快,地上的草木也生长得很快。
春分的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是人们到郊外踏青和扫墓的时候,清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
到了谷雨这个时节,雨量开始明显增多,五谷得以生长,农业生产进入了繁忙的时期,因此要抓住时机,精耕细作,不误农时。
立夏表示夏天的开始,在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煮鸡蛋给小孩子吃,据说立夏吃蛋能预防暑天食欲不振、消瘦等苦夏症状。
小满是说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没有成熟。
芒种表示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了。
小暑指的是天气已经很热,但是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暑就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时节,农民伯伯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这段时间雨量很大。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喜欢温度的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我国许多地区有“三伏不热,五谷不结”的农谚,反映出这段时间的气温与农作物生长的密切关系。
立秋表示进入了秋天。
处暑表示夏季的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声”描绘了处暑后秋收的景象。
白露的时候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秋分,在天文学上,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秋分这天,昼夜等长,这时候天气会变得凉爽。
寒露,我国北方已经是深秋的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各地气温也都继续下降。
霜降代表着天气渐渐变冷,开始有霜。
立冬,习惯上我们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立冬后一年的田间操作就结束了。
小雪表示降雪的开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前后,一般会在黄河流域出现初雪。
大雪表示降雪开始大起来,在农业上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就是说雪铺盖在地上,因为温度低,可以杀死过冬的虫子,给农业带来好处。
冬至这天,白天在一年中是最短的,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线的北移,白天时间渐渐长起来。
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大寒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时要做好农作物的防寒工作,也要注意牲畜的安全过冬。
(5)播放配套课件,请幼儿跟读。
(6)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朗读。
(7)请幼儿背诵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8)请幼儿试着把这首节气民谣背诵出来。
3.教师评价并总结。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二十四节气的来历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念一念这首节气民谣。